目录
- 更成熟、值感更佳的外型设计
- 封面萤幕更大、两个萤幕皆具更高峰值亮度
- 基本硬体规格合理提升且带来Galaxy AI体验,加大VC散热板面积提高稳定
- 相机规格延续前一代,但新增2倍光学品质变焦
- 更合理更成熟的设计
三星的Galaxy Z系列折叠机已经发展至第六世代,虽然乍看下设计的变动幅度不大,不过随着材料科学、机构设计等的持续提升,先自可靠度着手逐步提高产品的耐用性,到近期能够兼具强度并减轻整体重量,如今最新的大萤幕折叠机Galaxy Z Fold6无论是折叠后的厚度或重量都越来越趋近Galaxy S24 Ultra;此次针对Galaxy Z Fold6进行简短的使用体验。
更成熟、值感更佳的外型设计
▲原本一侧的圆角设计已经消失,Galaxy Z Fold6由两块方砖构成
虽然第一眼看到Galaxy Z Fold6的外观,会有一种彷彿以不变应万变的熟悉感,不过实际上Galaxy Z Fold6是在延续家族风的设计为前提于细节进行不少的更动;首先Galaxy Z Fold6的四个边角更趋方正俐落,与Galaxy Z Fold5较为圆润的设计有明显不同,此外相机模组透过在三个镜头添加具有明显对比的黑框,使镜头模组更具特色。
▲折叠后的厚度较前一代减少1.3mm,快要逼近旗舰机加上镜头模组的厚度

▲Galaxy Z Fold6终于具备防尘认证,达到IP48防尘防水
但最重要的还是Galaxy Z Fold6相对Galaxy Z Fold5变得更薄且更轻了,阖起的厚度自前一代的13.4mm减少为12.1mm,展开后的厚度则是自6.1mm减少至5.6mm,这也意味着阖起的Galaxy Z Fold6的厚度更趋近Galaxy S24 Ultra的8.6mm,同时重量也自253克减少至239克,仅比Galaxy S24 Ultra多了7克。
▲折叠时封面萤幕的体验与一般手机几乎无异
▲仍采用侧边指纹辨识设计
▲Galaxy Z Fold6与前一代的主要规格比较
虽然Galaxy Z Fold6并未如中国品牌的折叠机进一步将机身厚度减少与搭载更大容量电池,不过Galaxy Z Fold6在电池容量维持4,400mAh的同时,还较前一代机型新增防尘认证,使Galaxy Z Fold6具备IP48等级的防尘防水;能够减重但有更佳的强固,则有赖采用改良的Armor铝合金材质,以及使用强度更高、更耐刮的康宁Gorilla Victus 2玻璃。
封面萤幕更大、两个萤幕皆具更高峰值亮度
▲封面萤幕的占比更高,并自6.2吋提升到6.3吋
从基本外观视觉比较,Galaxy Z Fold6与Galaxy Z Fold5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封面萤幕的尺寸;Galaxy Z Fold6的封面萤幕自原本6.2吋增加至6.3吋,解析度则自2,316x904提高至2,376x968,并自前一代48Hz至120Hz的可变更新率提升至1Hz-120Hz的可变更新率,机身的长宽则较前一代机型高度略为减少,但宽度稍稍增加,也显示封面萤幕的占比更胜前一代。
▲主萤幕虽然尺寸不变,不过比例却变宽些许
▲主萤幕仍使用4MP UDC相机,笔者是觉得其实可以不用这么坚持UDC技术...
至于主萤幕虽然维持7.6吋大小与1-120Hz可变更新率的Dynamic AMOLED 2X规格,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解析度自2,176x1,812调整为2,160x1,856,显示萤幕的比例稍稍变宽些许,并非完全沿用前一代萤幕的规格,不过视讯镜头仍沿用4MP UDC规格,故主萤幕仍会有个若隐若现的模糊圆圈;而Galaxy Z Fold6的封面萤幕与主萤幕对于体感最明显的提升是峰值亮度自前一代1,750nits大举提升到2,600nits,在户外使用具备更好的可视性。
基本硬体规格合理提升且带来Galaxy AI体验,加大VC散热板面积提高稳定
▲性能测试表现
▲受限纤薄的机身,峰值性能的维持性仍多少受到影响
▲40度的最高发热显示温度设定趋向保守
Galaxy Z Fold6的基本规格是合理性的世代更迭,搭载高通特别版Snapdragon 8 Gen 3 for Galaxy处理器,不过VC均温板面积进一步增加,使机身变薄之余仍维持相可靠性;储存配置与前一代产品相同,提供256GB、512GB与1TB三种储存配置,记忆体一率为12GB RAM。至于性能评测表现如上,大致上受到机身实质比Galaxy S24 Ultra纤薄的影响,最大性能的维持性相对较弱,但也在合理范围。
▲Galaxy旗舰机必备的Galaxy AI当然也不会缺席
▲台湾用语还要等等,台湾三星在地化团队已经在努力中了
▲可以选择哪些应用程式可在阖盖时无缝转换
此外毕竟处理器与Galaxy S24系列属同一世代,Galaxy Z Fold6当然也支援Galaxy AI的各项功能,此外也活用具备主萤幕、封面萤幕的特色支援双萤幕AI翻译功能,不过当前仍未支援繁体中文语系,但台湾三星强调目前已经投入在地化语系开发,后续也将针对台湾语言使用习惯提供台湾在地的繁体中文更新。
▲主萤幕约80%亮度的续航力测试
▲封面屏幕约80%亮度的续航力测试
电池容量维持与前一代相同的4,400mAh,大概是优先考虑将设计纤薄与轻盈化,导致难以再加大电池容量,不过受惠新一代处理器、萤幕与电力管理技术,日常续航力倒是有不错的提升;笔者在未开启萤幕亮度增加的前提,将亮度拉至警告线(约80%)以PCMark进行续航力模拟测试,主萤幕约可提供9小时的续航力,封面萤幕则近13小时续航力,考虑到电池容量相较Galaxy S24 Ultra略低,能有如此的续航表现也算相当出色了。
相机规格延续前一代,但新增2倍光学品质变焦
▲相机模组与前一代相同,但设计更有个性
可能是考虑到维持机身的纤薄,也可能是若使用更高阶镜头模组势必要进一步牺牲原本就相对少的电池容量,Galaxy Z Fold5的镜头规格仍与前一代相同,大致上与标准板Galaxy S24相当,主镜头为50MP,搭配12MP超广角镜头与10MP的三倍光学长焦镜头,不过Galaxy Z Fold6新增称为「2倍光学品质变焦」,笔者推测应该是属画素原生裁切与增强功能,可实现媲美原生2倍镜头的画质,但可惜的是在相机介面并未提供独立的2倍焦段按键。
▲在光线条件相对良好的情况下的实拍
▲昏暗环境的照片,超广角在逆光的人造点光源有些容易产生光班...
▲混合数位长焦的极限大致上仍在20倍,30倍的画质还是有点勉强
虽说Galaxy Z Fold6镜头规格与Galaxy Z Fold5差不多,不过实际主镜头拍摄的品质受到新处理器影像引擎与AI演算法的增强下仍有相当的提升,至于数位清晰变焦的极限仍落在以长焦焦段推算约5倍的20倍焦段内,增强至10倍的30倍清晰变焦的影像品质虽较如Galaxy Z Fold4世代提升,但笔者认为画质仍仅止于「有拍到」的表现,至于主萤幕的4MP UDC视讯镜头的表现大概就那样了,真有视讯需求还是使用封面萤幕的10MP镜头比较实际。
更合理更成熟的设计
▲不是转轴不能摊平而是镜头模组导致手机展开无法平放,若搭配更大的模组状况会更明显
从笔者个人的感觉,像是Galaxy Z Fold6这样的左右对折式折叠手机的使用模式偏向以封面萤幕占绝多数、在娱乐与特定使用需求才会掀开主萤幕使用;随着Galaxy Z Fold6的封面萤幕配置与一般智慧手机越来越接近,尺寸与重量也趋近旗舰智慧手机,当前大尺寸折叠机扣除价格外,旗舰手机的抉择仍在于对于大尺寸萤幕的需求以及是否追求高阶的摄影体验。
▲相较于进一步提高续航力与相机模组,三星倾向优先使Fold系列更轻更薄
虽说折叠手机受限机构设计电池容量仍略逊于旗舰机,但一方面新一代萤幕技术与处理器已经进一步提高日常使用的续航力,而对于重度使用者即便电池容量提升到6,000mAh恐怕仍不够他们日常使用,故在已经达到4,400mAh电池容量的前提下,续航力顾虑对于折叠机而言恐怕已是假议题。
▲直至六个世代的演进,可挠式玻璃的强度、绞鏈的耐用度、防水、防尘等也渐渐改善
Galaxy Z Fold6在体积、重量与Galaxy S24 Ultra相当的前提,等同是以搭载Galaxy S24同级的相机模组但具备7.6吋的主萤幕设计。当然折叠手机的另一个常被探讨的问题仍在于可靠性,不过毕竟至今已历经6世代,包括转轴耐用度、防水等问题也一一被克服,同时Galaxy Z Fold6也具备基础的IPX4防尘,早期折叠萤幕玻璃基板受损的情况也越来越少。
▲价格仍是大尺寸折叠机销售难以突破的关键,不过可靠度与体验历经多世代已有显着的提升
不过毕竟大尺寸折叠机的价格始终是阻碍消费者最大的因素,光是256GB基础机型就将近6万元的前提下,等同超越两支256GB的Galaxy S24,也是导致相较Galaxy Z Flip系列不易被消费者接受的主因;但三星确实一步一步的自各方面强化Galaxy Z Fold6的可靠度与轻盈化,将Galaxy Z Fold6与两代前的Galaxy Z Fold4并列,就会感受到两年的时间有如此显着的变化,差异程度远比Galaxy S系列更为明显。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