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代的热潮延续到X100VI身上,目前X100VI的人气之高绝对是前所未有,从发表、开卖到抢货再来漫天喊价,我想或许就连富士自己也未曾想过X100系列居然有这种高光时刻吧?!特别在人人疯全片幅或手机摄影的两极化时代,X100VI这种独树一格的机种与成功经验,可不是想複制就能複制的。因为X100VI不仅颜值高、卖相佳,就连影像核心都有明显的跃进,可谓是货真价实的改朝换代。话说富士初代X100在2010年德国Photokina时推出,历史轨迹甚至还高过X-Mount,说真的在那时大家都还在疯DSLR与M4/3系统,APS-C随身机并不是那么受到欢迎;随着时间的推近,同采APS-C片幅的NikonCoolpix A 与RicohGR 正好都在2013年报到,而SonyR1X 与LeicaQ 系列则分属全幅随身机的代表,不过RX1系列在2015年之后就未再推出接班人。要提到X100V的热度应该从去年开始吧?!但切确火起来的时间点我实在没啥印象,反正就是突然二手价比当初原价在卖,毕竟是2020年Q1就开卖的产品,怎么会过三年才掀起抢购潮?!或许跟Y2K风潮有关?!更因此带动GR3与GR3X的买气。为什么X100VI会那么夯?当初究竟怎么火起来?还有实测实拍的内容全都在这里!

///外观与特色介绍

安装镜头盖


X100VI维持APS-C片幅,使用X-TransCMOS 5 HR 这片全新感光元件与X-Processor5 影像处理引擎,有效画素从2610万提升到4020万,录影规格也从4K30p进步至6.2K30p。一脉相承的金属机身,有黑银与全黑的两种配色,不过我想黑银的魅力还是无法抵挡,毕竟外型真的挺像早期的旁轴底片机,X100VI体积为128x 74.8 x 55.3(mm),重量521公克(含电池、记忆卡)。


X100VI沿用前代镜头,光学结构为8枚6群(含2枚非球面镜片),搭载了富士独家的SuperEBC 防反射镀膜;35mm的等效焦距及f/2大光圈(f/2~f/16),光圈值看似只有七段,但其实各级光圈之间都还有1/3EV可以控制,需利用机背右上方的拨桿来控制;具备10公分近拍能力,同时内建4级的ND减光镜。机身内建5轴6级机身防手震,面对高画素也免惊,若以1/40s的安全快门往回推,理论上1.5s手持拍摄是没问题的。机身左侧设有对焦模式拨桿,这设计从2010年初代X100一直沿用至今,分别是MF手动对焦、AF-C连续自动对焦、AF-S单次自动对焦,机身侧边的切换键让使用者在构图时,眼睛无需离开观景窗,就能够直觉且精准的切换对焦模式,符合专业用户的需求。

机顶一览


机顶的快门、ISO转盘及曝光补偿转盘可说是一脉相承,搭配镜头上的光圈环让X100VI保留过往的机械操作手感,整体而言相当精致。快门速度转盘上的数值可搭配机背转盘进行微调,快门速度转盘向上拉可用来控制ISO参数,电源/快门键的螺牙可以用来安装机械快门线或快门增高座,至于曝光补偿的独立转盘也是不可获缺的贴心工具。

机背一览


X100VI所拥有的混合式观景窗与可上掀下翻的触控萤幕绝...对是GR玩家所梦寐以求的,其机背萤幕规格为3吋162万点,但触控不支援主选单倒是有点可惜,仅能在Q选单下操作且反应有点慢。机背按键与早期相比简化了许多,不过按键回馈感较弱,以及对焦摇桿接触面过小这些都没有改善倒是有点可惜。

观景窗

X100六代不单有旁轴相机的造型,也赋予了旁轴相机般的光学观景窗,更有趣的是它同时提供0.5吋369万点的EVF,可透过机身正面的拨桿快速切换。机身正面的银色拨桿可用来切换「混合式观景窗」显示方式,包括了光学式与电子式,右边则是LED补光灯与内建式閃光灯,内閃有±3EV的出力可以控制,想瞭解OVF与EVF的显示差异别忘了看本篇的评测影片。X100VI的外接埠均集中在机身右侧,使用Type-C接口的USB充电介面同时支援资料传输,配备MicroHDMI 输出还情有可原,毕竟标准HDMI接口的占比实在太大,这样怎么瘦得下来,但2.5mm的麦克风插孔就显得诚意不足了,各位若有收音需求的话...势必得准备转接头在身上。X100VI延续的另一项传统就是「脚架孔」永远未与「光轴」对齐,上脚架拍摄时或许影响并不会那么大,但对于有强迫症的用户来说,看上去就是难受啊!X100VI沿用NP-W126S锂电池,官宣最高续航力约450张,某天我实际用下来拍239张照片,7部6.2K30p总长约3分钟的影片,最终只掉了一格电;让我意外的是X100六代并未支援UHS-II高速卡,或许这也是可连拍张数偏少的主因。


///解像力测试

每次遇到相机的画素暴增,但镜头却未同步更新就会开始担心,X100VI这次就是个绝佳的例子,当然在我完成这篇评测之前,网路上早就有一堆评测图文及影片,甚至台湾有不少消费者连公司货都拿到手了,但因为我借到机器的时间比较晚加上要同步处理图文及长片,真的是挺花时间的...但我刻意先不去看大家的评测重点,主要就是怕有刻版印象,担心到时评测受到影响。从f/2到f/16这样看下来,f/2绝对可以作为工作光圈,仔细看影像中央的铁窗与下方的建案文字,基本上都是清清楚楚,就连影像边缘也充满细节,当光圈缩到f/5.6开始画质明显更优一些,但从f/11就开始下降,f/16虽然最软但还在可接受程度。


///各级光圈的「近拍」画质

X100VI在近拍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光圈开f/2的话你挺难从照片中找到正确的合焦「点」,因为100%检视时总会感觉到「似合非合」的假象,但光圈只要缩到f/2.8马上就能辨识出来;以下是f/2~f/16之间的近拍比较,顺便可以参考背景虚化的程度。


///RAW 转LRCC 与机身直出JPG|画质比较

过去曾听闻前代X100V拍RAW转LRCC 输出跟机身直出JPG的锐利度差挺大,我最喜欢实事求是了,我就找了一组STD标准色调的范例来比较,结果发现RAW转LRCC 后输出后的JPG画质明显比较软,而机身直出JPG在磁砖上的清晰度显而易见,但既然RAW都丢到LRCC 里了...批次拉个锐利度完全不花时间...那又何必呢?,所以我觉得这根本没啥好烦恼的,RAW本来就是为了后制而生的档案。


///色散测试

色散抑制似乎并不是X100VI的强项,因为从f/2~f/4可以轻易观察到画面中的紫边,但光圈缩到f/5.6开始就有明显的改善,或许少了低色散镜片的加持...结果就是如此吧?!但只要胶片模拟给它套下去,我想那都不是事儿了!


///抗耀光测试

X100VI搭载富士独家的SuperEBC镀膜技术,儘管如此未标配遮光罩的它也只能硬着头皮上,全段光圈都可以观察到耀光所带来的鬼影、光斑这些耀光现象,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尽可能的避开「逆」点光源。


///变形测试

我这边不确定原厂是不是把数位校正写死在RAW里,因为我将RAW匯入LRCC 后,不论开或关「校正功能」,只会影响「边缘失光」,但完全观察不到「变形校正」的存在,目前这样看下来这颗等效35mmf/2 的镜头是完全没有桶状变形的情况。


///各级感光度测试

X100VI的标准感光度范围从ISO125~12800,而40MP这时对感光度的影响可就大了,以我的标准来看ISO800 就是分水岭,在此之前都属于工作ISO,但ISO1600~3200就是堪用值了,ISO6400 起几乎细节全无,当然ISO12800 那就不用说了。


///五轴六级防手震

5轴6级防手震的加入真的是有其必要,毕竟画素一下子提升了1410万来到4020万,画素一高...手持拍摄的微震挺容易放大,以安全快门1/40s来说,往回推6级快门速度的话来到1.5s,原以为1.5s手持夜拍是痴人说梦,但我分次拍了5张却是张张都稳定没手震,原本担心6级会失败其实我是一路从6级测回1级才收工,最后匯入电脑检视才知道结果。以下还有分别开关防手震来录制6.2K30P 影片,借此测试防手震的稳定度究竟如何?!我是原地手持录影,可以观察到防手震开启前后的差异真的挺大,效果也挺显着。


///「数位化增距镜」35mm|50mm|70mm

4020万画素带来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数位化增距镜」更实用,但我觉得用「裁切」二字来形容它会更贴切,简单的说就是透过画素的牺牲来取得等效焦距,让X100VI除了原生的35mm之外还有50mm(20MP)与 70mm(10MP)的选择,同时还保有最少1000万画素的实用性,这点用起来真是挺方便的。觉得10公分近拍还是不够的话,透过裁切能让目标在画面中的占比更大,但这时我会建议将光圈缩到f/4~f/8。不过让我感到困扰的是,裁切后的等效焦距资讯并不会存在exif内,像我就只能用土法炼钢的方式以画素量来判断,20MP的等效焦距就是50mm,画素仅剩10MP的则是70mm,在这方面似乎显的不够细心。


///胶片模拟比较

许多富士玩家都明白「胶片模拟」才是富士相机的精髓,他承袭了富士胶片时代的色彩学理,且完美的实践在自家的数位相机上,X100VI胶片模拟的数量从前代的17项增加至20项,这次新加入的这三项包括REALAACE、怀旧底片、ETERNABleach Bypass(跳漂白)。我自己最爱的就是2014年带来的ClassicChrome(经典正片)与2019年推出ClassicNeg(经典负片),经典正片不论是拍人物或日常风景都挺到味,经典负片用来表现绿色、橘色或其它暖色调时,那种负片氛围真的是难以言喻,也不容易单单套滤镜就办到,X100VI 新增的REALAACE 色调则介于经典正片与经典负片之间,虽然色彩风格不那么强烈,但用来记录生活算是恰到好处。


///閃灯人像

理光在早期GRD时代、GR2之前还有保留这个传统,不过进入真正小型化的GRIII、GRIIIx之后就取消了内閃,似乎也有一部份玩家喜欢用X100内建的閃灯来拍人像,不过拍摄这天的户外天气有点糟糕,如果是日光充足的街景或海边,用内閃拍的效果应该会满不错的。


///一般对焦/动物对焦

拜AI技术所赐这次在对焦的目标侦测上也有大幅进步,除了过去的人物侦测之外,更加入「动物/鸟类/汽车/摩托车和自行车/飞机/火车」这几种目标。上左是单次对焦与连续对焦的反应,面对不会动的目标时X100VI的表现都还行,但针对动态目标来说还真不是X100VI拿手的;与前代相隔四年也终于加入了动物对焦,且可以辨识动物眼睛,喜欢拍自家毛小孩的话可轻松不少。


///人脸/人眼辨识+11fps 机械连拍连拍

机械连拍的速度维持在11fps,但或许是画素大幅提昇的缘故,电子连拍从30fps降至20fps,甚至裁切也从1.25xcorp 增加到1.29xcrop。不过真正会用X100VI做激烈拍摄的用户应该是少之又少,毕竟它的存在就不是为了职业用途而生,当然也不是办不到只是产品的定位问题罢了,毕竟X-Mount还有X-S、X-T与X-H这几款中高阶机种可胜任。官方资料表示以机械快门使用11fps可进行连续拍摄28张(RAW+JPG),但实际上连拍19张就开始卡弹,完成28张连拍共耗时13秒,我搭配的是UHS-II高速卡,儘管X100VI不支援UHS-II想必就是机内buffer不足所导致。


///6.2K 30p 影片范例

X100VI的录影规格从4K30p 进化至6.2K30p(1.23xCrop)/4K 60p(6.2K超取样)的水准,影片支援F-Log录制,优点是宽容度高,在阴影的细节保留上要更好,后期调色的空间比较大,更适合影片工作者使用。但每次要录影就得从DRVIE选单内进去选择「录影模式」,突然有录影需求时就会显得手忙脚乱,还是可以将其它按键自订为录影键?相机早已归还只能由用户代答了。


///GRIIIx vs. X100VI vs.LeicaQ 三机分析

我本身是LeicaQ 与GRIIIx的长期用户,可以见得我对这类定焦随身机的喜爱程度,没有换镜头的烦恼,同时又能满足便携与大光圈,上述优势X100VI自然也具备,不过以近期的炒价来说实在没有入手的必要,如果都要花到七万以上倒不如去找一台品项优的LeicaQ(中古),毕竟要装X的话...徕卡才是至尊啊。▲28mmf/1.7、35mmf/2、40mmf/2.8,三个愿望一次满足!若有幸能以原价入手的话X100VI对比GRIII系列最大的优势就在于,X100VI内建观景窗又有翻转萤幕,机身质感跟机械感也是X100VI的强项,不过这两台的滤镜风格各有千秋,若色彩真想玩的够深,GRIIIx可调控的项目其实更丰富,论颜值的话X100VI还是出众一些。儘管Q的原订价及片幅与X100VI、GRIIIx不在同级距,但我还是准备了一些实拍比较跟各位分享,以下是三机的等效焦距与各自使用的滤镜风格。★★★★★40mm|GRIIIx:正片模式★★★★★35mm|X100VI:CLASSICCHROME★★★★★28mm|LEICAQ:标准


///FUJIFILM X100VI 使用心得与结语

以上就是X100VI的完整评测,而我想X100VI夯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多数买不到X100V的消费者将尚未满足的购买欲投射到了X100VI身上,今天若可以用原价买到X100VI倒是无妨?但现实是残酷的,4/2当天1300线上开卖除了官方延迟上架之外,网站当机导致下单却无法结帐的案例不胜枚举,我自己也是人品欠佳的购买者之一,商品都进入购物车了...接着要结帐被告知没货,看来是无缘当富士人了。说了那么多...这几天用下来的确有不少想法,请容我用自己的观点来跟各位分享,我实在无法讨好每位读者的喜好,先声明我自己是长期富士「胶片模拟」的铁粉,这十几年间评测过的富士机身(X-Mount+ GFX)少说有20几台,每次测完都觉得意犹未尽。「胶片模拟」可说是功高震主的存在,我必须老实说单论相机性能C/N/S的功力绝对在富士之上,不过「胶片模拟」却成功让许多消费者成为铁粉,因为机身的直出色调就像套过滤镜,特别是带有浓浓的底片味,这次新增的REALAACE 便是早期浓郁派的负片代表。X100V与X100VI采用同一颗FUJINON23mm f/2 II,等效焦距来到35mm,近拍则维持10公分的水准,也就是说这颗镜头从最初的2610万包办到现在的4020万,光学素质撑得住吗?老实说结果出乎我的意料,还真没啥问题欸!拍远景时光圈全开f/2就是工作值,但建议用到近拍时缩个一到两级光圈,「f/2+ 近拍」画质偏软的老毛病依旧没改,该说这是X100的家族传统吗?除了胶片模拟之外,这次让我有感的升级项目还包括了画素、更实用的裁切与5轴6级防手震,在不影响高ISO表现的情况下,高画素是我个人所在意的,因为它可以带来二次构图的弹性;若习惯在拍摄当下就确定构图的话,那么一定要试试「数位化增距镜」,这功能可预设在镜头环上,操作起来就像用变焦环让等效焦距延伸到50mm及70mm,但其实是透过画素的裁切来达成。最后机身防手震也大大提升了手持夜拍的成功率,还有定点手持录影的稳定度,这也是前代无法光靠韧体更新或后制办到的。最后同样带来大量的实拍样本,皆机身直出JPG,还没观看影片的朋友也请多多支持,给我一些拍长片的动力啊


值得赞赏的部份:

◎经典不败的旁轴相机造型与金属机身,同级产品中找不到对手

◎除了人脸之外终于支援辨识「动物、鸟类、汽/机车、飞机、火车、昆虫...」等等目标

◎胶片模拟、胶片模拟、还是胶片模拟,经典正片、经典底片、REALAACE 都相当好用

◎40MP 高画素带来50mm(20MP)、70mm(10MP)的裁切功能,实用性高且操作直觉

◎5 轴6级防手震让我能以1.5s快门速度手持拍摄,同时手持录影的稳定度也大幅提昇

◎录影部分最高支援6.2K/30P4:2:2 10bit 内录以及4K/60P和1080/240P,并支援F-Log


可以改进的部份:

◎近拍再加上f/2开放光圈,解像力会明显下降,建议缩到f/2.8或f/4即可改善

◎感光度的工作值落在ISO800,想必是高画素所导致

◎机背萤幕不够亮特别在户外阳光底下,而且主选单不支援触控操作

◎机背摇桿造型过小,按久容易不适

◎RAW 的锐利度略逊于JPG直出

◎对焦速度与身价不符,特别是「AFC+连拍」时更是明显,buffer严重不足


FUJIFILM X100VI‧拍摄样本(机身直出JPG)

X100VI35mm ISO125 f/2.0 1/480sX100VI35mm ISO125 f/8.0 1/320sX100VI70mm(裁切)ISO250f/8.0 1/1000sX100VI35mm ISO400 f/2.0 1/1900sX100VI35mm ISO125 f/4.0 1/350sX100VI50mm(裁切)ISO125f/5.6 1/850sX100VI35mm ISO125 f/2.0 1/550sX100VI35mm ISO400 f/2.0 1/150sX100VI35mm ISO250 f/2.0 1/1700sX100VI35mm ISO250 f/2.0 1/2900sX100VI35mm ISO400 f/2.0 1/1900sX100VI35mm ISO125 f/2.0 1/4000sX100VI35mm ISO125 f/2.0 1/600sX100VI35mm ISO400 f/2.0 1/250sX100VI35mm ISO125 f/2.8 1/850sX100VI35mm ISO250 f/2.0 1/2000sX100VI35mm ISO400 f/2.0 1/2000sX100VI35mm ISO125 f/2.0 1/250sX100VI35mm ISO1000 f/2.0 1/34sX100VI35mm ISO400 f/2.0 1/140sX100VI35mm ISO250 f/5.6 1/1000sX100VI35mm ISO125 f/2.0 1/90sX100VI35mm ISO400 f/2.0 1/170sX100VI35mm ISO250 f/5.6 1/750sX100VI35mm ISO250 f/2.0 1/1300sX100VI35mm ISO320 f/2.0 1/34sX100VI35mm ISO250 f/8.0 1/350sX100VI35mm ISO125 f/2.0 1/1700sX100VI35mm ISO250 f/4.0 1/680sX100VI35mm ISO400 f/2.0 1/280sX100VI35mm ISO125 f/2.8 1/400sX100VI35mm ISO250 f/2.0 1/1500sX100VI35mm ISO1000 f/2.0 1/80sX100VI35mm ISO250 f/2.0 1/3800sX100VI35mm ISO500 f/5.6 1/2400sX100VI35mm ISO400 f/2.0 1/640sX100VI35mm ISO125 f/2.8 1/900sX100VI35mm ISO125 f/2.0 1/550sX100VI35mm ISO400 f/2.0 1/34sX100VI35mm ISO250 f/4.0 1/2000sX100VI35mm ISO125 f/2.0 1/600sX100VI35mm ISO400 f/2.0 1/160sX100VI35mm ISO125 f/2.8 1/250sX100VI35mm ISO125 f/2.0 1/850sX100VI35mm ISO400 f/2.0 1/280sX100VI35mm ISO250 f/2.0 1/550sX100VI35mm ISO125 f/5.6 1/160sX100VI35mm ISO800 f/2.0 1/80sX100VI35mm ISO125 f/7.1 1/350sX100VI35mm ISO125 f/2.0 1/420sX100VI35mm ISO400 f/2.0 1/300sX100VI35mm ISO250 f/2.0 1/340sX100VI35mm ISO250 f/8.0 1/450sX100VI35mm ISO400 f/2.0 1/2700sX100VI35mm ISO125 f/5.6 1/120sX100VI35mm ISO160 f/4.0 1/50sX100VI35mm ISO400 f/2.0 1/1700sX100VI35mm ISO250 f/2.0 1/1600sX100VI35mm ISO250 f/2.0 1/1400sX100VI35mm ISO250 f/4.0 1/550sX100VI35mm ISO320 f/2.0 1/34sX100VI35mm ISO320 f/2.8 1/50sX100VI35mm ISO250 f/2.0 1/2500sX100VI35mm ISO400 f/2.0 1/125sX100VI35mm ISO400 f/2.8 1/50sX100VI35mm ISO250 f/4.0 1/420sX100VI35mm ISO1600 f/2.8 1/50sX100VI35mm ISO125 f/5.6 1/420sX100VI35mm ISO400 f/2.0 1/750sX100VI35mm ISO500 f/2.8 1/50sX100VI35mm ISO250 f/5.6 1/180sX100VI35mm ISO250 f/5.0 1/950sX100VI35mm ISO250 f/4.0 1/2200sX100VI35mm ISO400 f/2.0 1/640sX100VI35mm ISO250 f/2.0 1/400sX100VI35mm ISO250 f/2.8 1/3200sX100VI35mm ISO250 f/5.0 1/1250sX100VI35mm ISO250 f/2.0 1/1600sX100VI35mm ISO400 f/2.0 1/140sX100VI35mm ISO125 f/2.0 1/550sX100VI35mm ISO250 f/2.0 1/1400sX100VI35mm ISO250 f/2.8 1/7500sX100VI35mm ISO250 f/2.0 1/950sX100VI35mm ISO400 f/2.0 1/2000sX100VI35mm ISO250 f/2.8 1/1900sX100VI35mm ISO250 f/5.6 1/850s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