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Ryzen 9000新一代入门性能处理器Ryzen 5 9600X
- Ryzen 9000中流砥柱的8核代表Ryzen 7 9700X
- 优先考虑能耗效能比,系统建构更不费心
AMD在2024年8月8日正式推出两款65W TDP的Ryzen 9000系列桌上型处理器,包括8核心16执行绪的Ryzen 7 9700X,以及6核心12执行绪的Ryzen 5 9600X;两款处理器除了导入Zen 5架构外,值得关注的是皆相较前一世代同级产品大幅减少TDP,也令人好奇是否对Ryzen 7 9700X与Ryzen 5 9600X的性能产生实质影响。此次AMD也提供这两款65W级的Ryzen 7 9700X与Ryzen 5 9600X处理器供进行评测。
▲Ryzen 7与Ryzen 5等级理论上由单一CCD搭配I/O构成
此次评测的两款AMD Ryzen 9000处理器皆属(理论上)单CCD的产品,由具备最多8核心Zen 5的台积电4nm制程CCD搭配与Ryzen 7000相同的台积电6nm制程I/O两个DIE组成,故在I/O连接能力、内建显示的功能等皆与Ryzen 7000相同,不过DDR5记忆体的原生支援时脉提升到DDR5 5600MT/s,使一般非超频玩家可选择更高预设时脉的记忆体稳定的使用。
▲X870主机板的特色是支援USB 4,除此之外晶片基本功能与现行X670差异不大
▲可透过Ryzen Master进行超频
▲虽然没有中文化不过功能并不难理解
▲新版Ryzen Master可进行记忆体超频,不需要进BIOS也可进行记忆体设定
虽然新一代的AMD 800系列主机板晶片组还要一段时间才会上市,不过由于插槽的延续性(加上处理器I/O通道并未增减),消费者仍可选择当前AMD 600系列的AM5晶片组主机板搭配,只要记得将主机板BIOS更新到最新即可对应新一代的Ryzen 9000系列;根据先前公布的资讯,新一代高阶晶片X870系列与X670系列的基本规格差异不大,扣除供电设计等差异以外,主要在于X870系列强制具备USB 4介面。
▲可直接选择既有AM5主机板搭配,且X670、B650主机板皆可进行CPU超频
此次用于搭配测试的平台为微星MSI MEG X670E ACE,搭配G.Skill TRIDENT Z5 NEO RGB DDR5 6400 16GBx2记忆体,美光Crucial T700 TB PCIe Gen 5 NVMe M.2 SSD(无散热器版,安装于M.2 1),AMD Radeon RX 7900XTX显示卡,CPU散热器为约新台币5,000元价位360mm水冷。
Ryzen 9000新一代入门性能处理器Ryzen 5 9600X
▲X系列处理器没有盒装风扇
现在两大处理器品牌纷纷将6核心(性能核心)视为性能级桌上型平台的基本门槛,作为Ryzen 9000系列暂定的入门级处理器为6核心12执行绪的Ryzen 5 5600X;Ryzen 5 9600X为65W TDP设定,平台功耗(PPT)设定在88W,相较前一代平台105W TDP、142W PPT的预设值的落差相当大。
▲相较前一代同级产品TDP降至65W,基础时脉降低但Boost时脉略增
Ryzen 5 9600X具备3.9GHz的基础时脉与5.4GHz的Boost时脉,相对基础4.7GHz、Boost 5.3GHz的Ryzen 5 5600X降低基础时脉,但Boost时脉则更高,此外虽然L2+L3维持于38MB,不过L1快取则自384KB提高至480KB;笔者会解释为AMD为了提升能耗性能比与降低发热与持续功耗,选择较低的基础时脉,但透过更高的Boost时脉带来峰值性能;虽然基础时脉稍降,不过考虑到Zen 5架构进一步提升性能,反而有助以更好的能源效率执行。
▲基本测试项表现
从各项测试基准皆可感受到Zen 5架构带来的显着提升,其中Cinebench R24不仅可看到超越Ryzen 7000系列的单核心性能,Ryzen 5 5600X多核性能甚至击败8核心的Ryzen 7 5800X,在多项基本测试也都可看到相较Ryzen 7000系列约10%的单核效能增长;然而由于笔者手边欠缺Ryzen 5 7600X作为对照组,根据同业与国外测试数据,也许受到功率设定较为保守的影响,在多核测试的部分数据表现会呈现落后Ryzen 5 7600X的情况。
▲Ryzen 5 5600X的游戏测试
另一方面,虽然目前新一代的游戏主要是仰赖GPU执行,不过仍会依据游戏引擎与架构对CPU产生一定的需求,有些是对于最大化效能有较高的需求,有些则是对于快取影响比较明显,加上部分游戏的最佳化问题,故Ryzen 5 5600X在实际执行游戏时与Ryzen 5 7600X系列虽多数领先,但在特定游戏则不见得与Ryzen 5 7600X拉开距离。
Ryzen 9000中流砥柱的8核代表Ryzen 7 9700X
▲虽然设定在65W TDP,不过Ryzen 7 9700X盒装也同样不包括盒装风扇
虽然6性能核心CPU就足以执行许多热门游戏,不过对于更发烧一些的玩家则会选择8核心处理器,使得8核心处理器向来是懂得精打细算的游戏玩家的大热门选择,是故AMD首款消费级X3D技术处理器Ryzen 7 5800X3D就是选择8核心的Ryzen 7 5800X为基础;新一代的Ryzen 7 9700X自然也备受瞩目;Ryzen 7 9700X设定为65W TDP与88W PPT,相对Ryzen 7 7800X的105W TDP、142W TTP低了许多。
▲同样相对上一代调降TDP与TPP,最高时脉微幅增加
Ryzen 7 9700X具备3.8GHz的基础时脉与5.5GHz的Boost时脉,对照Ryzen 7 7700X的基础4.5GHz、Boost 5.3GHz的Ryzen 7 7700X也同样采取更低基础时脉、略高Boost时脉的设定,L2+L3快取也维持在加总40MB,L1快取则自512KB增加至640KB,借助快取、Boost时脉两部分的提升带来更出色的整体效能。
▲Ryzen 7 9700X未开启EXPO的基本测试表现
▲Ryzen 7 9700X的基本测试表现
▲在一般模拟游戏测试情境的CPU发热控制于80度内
作为主流性能级产品,在Zen 5架构加持下,Ryzen 7 9700X也同样有着出色的单核与多核性能表现,不过也受到最大能耗的限制,多核心性能稍稍受限,毕竟相较上一世代同级产品的PPT自142W减少到比上一代TDP还低的88W,多少使得极端情况的性能最大化不易维持,但仍有相当的水准,同时在执行一般测试时CPU温度都维持在相当低的温度,也是Ryzen 7 9700X的迷人之处。此外由于笔者一开始忘了启用EXPO,也补上一组记忆体以DDR5 4800执行部分测试软体的数值供比较参考。
▲Ryzen 7 9700X的游戏测试表现
在执行游戏时,虽然绝多数的情况Ryzen 7 9700X相对前一世代的Ryzen 7 7700X来的优异,不过于特定内容不见得能胜的过快取增量的Ryzen 7 7700X3D,毕竟特定3A游戏对于CPU快取会有显着的需求,这也是AMD推出X3D系列产品线作为抗衡Intel高时脉产品的主因,但如果考虑多数游戏的平均值,Ryzen 7 9700X在整体的体验仍是有优势的。由于目前市场的报价Ryzen 7 7800X3D与Ryzen 7 9700X相当接近,就看着重是的特定游戏表现或是整体平均了。
优先考虑能耗效能比,系统建构更不费心
▲此世代Ryzen 5与Ryzen 7等同设定于前一世代标准版本的TDP,TPP也低于前一代同级的TDP
虽然Ryzen 7 9700X与Ryzen 5 9600X隶属X高效能系列产品线,但与过往拉高TDP与TPP换取性能最大化的X系列却选择不同的路线,仅使用过往标准版处理器的设定,其实在产品特质反而更接近过往的65W标准系列,不过由于AMD并未进一步公布标准版的资讯,也不确定后续推出的标准版是否会设定在比65W更低的TDP;对于追求性能最大化但不想涉及超频的玩家,Ryzen 7 9700X与Ryzen 5 9600X的设定多少影响高负载的持续效能。
不过若从系统建置的观点,以往选择X系列处理器皆需要在供电、散热多费心思,其中为了承受高负载的发热,几乎得用上水冷才能有效率的解决发热问题;但Ryzen 7 9700X与Ryzen 5 9600X却变得更不费力,笔者认为以非常时间高负载设定(如需要高CPU资源的转档运算)的系统,可以使用价格相对低廉的风冷散热器,尤其对于建构ITX紧凑式系统的玩家,也能选择下吹散热器或240mm水冷提供稳定的使用体验。
笔者认为AMD选择保守的供电设定可能与现在PC玩家的使用需求有关,由于AMD即便是非X版本的多数处理器,只要搭配中高阶主机板即可启用超频功能,不像竞品需要以指定产品线搭配指定主机板才能超频,故对于AMD平台玩家,选择X版本处理器的意义更像是在不需额外设定下预设即有比标准版更高的性能。
▲往好处想建构这两款高性能处理器的系统能使用下吹风冷与240mm水冷,整体发热量也更为下降
但由于现行处理器的预设Boost时脉已经相当高,在非极端搭配的情况的可超频幅度有限,多半只能在全核心Boost与峰值效能的持续性打转,但用高出许多的实际能耗与发热榨取出来的性能,与十多年前相比已经挺难称得上有效益了,更何况超频多半也意味着牺牲平台的稳定性,对非为了挑战极限的一般使用者,对CPU超频的代价也往往高于实际效益。
从结果来看,Ryzen 7 9700X与Ryzen 5 9600X的优点在于具备出色的能耗效能比而非极端性能,能在更省电、宁静、低发热的系统取得可靠的日常与游戏性能,且在非极端持续性能的表现仍较前一代同级产品有所提升,同时对于主机板供电、散热的要求也相对降低,或许也可说是在当前以增加供电换取显着性能提高的趋势的一种反璞归真吧?当然对于有更高性能需求的玩家,接着在2024年8月中旬推出的两款Ryzen 9才是AMD的重头戏。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